个贷网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公司动态

个贷中心-央行将建立联合贷款专项统计体系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6日 | 浏览次数:864



商业银行互联网联合贷款(以下简称联合贷款)再次符合监管规范。9月24日,在“第九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央行副行长范一飞透露了一个重大信号:将建立商业银行与互联网联合贷款专项统计体系,将该项业务纳入商业银行宏观审慎考核,规范资本金网上贷款的流动和信息流动。在建立专门的监管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对高风险企业的监管体系。旨在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建立异地监管体系,加强资金流动监管和支付风险监控。

纳入MPA评估

近年来,随着联合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全流程网上自动操作,贷款审批迅速,银行的贷款效率和金融客户覆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过,联名贷款业务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潜在风险,如风险管理不力、对金融消费者保护不力等。“目前,联合贷款规模比较大,已经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一位银行资产管理人员坦言,联合贷款存在一定风险,必须加以规范和规范。

范一飞表示,下一步,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建立商业银行、互联网联合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将该类业务纳入商业银行宏观审慎评估(MPA)。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表示,央行即将建立的互联网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将成为监测和评估互联网贷款风险的基本制度之一。以专项统计数据为基础,识别了银行互联网贷款的风险状况,并将其纳入银行宏观审慎评估(MPA)评估中。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也表示,监管部门一直在推动更多非标、表外商业银行信贷和准信贷业务纳入表内,以提高监管对商业银行行为的掌握,便于风险控制。建立专项统计制度,是在规范化、制度化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监管网络,完善对风险较大企业的监测。

规范资金流和信息流

过去互联网联合贷款与普通贷款的主要区别在于线上互联网交易,因此信息流是核心指标。同时,由于是联合贷款,也与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密切相关。同时,范一飞还提到,要加强职能监管,防止个人债务过多,加强对学生等特定群体的专项业务管理,规范网贷资金和信息流动。

“目前,银行与联名贷款更多的是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和信息优势,但也会导致信贷流于形式等问题,存在诸多风险隐患。”上述银行资产管理人士表示,监管声音有助于规范联贷行为,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责任,在短期内限制联名贷款的快速增长,有利于长期业务的健康发展。

事实上,为弥补制度缺陷,促进联合贷款业务规范发展,保监会7月份制定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就提到了这一点,商业银行对上述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贷款,应当根据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按照互联网贷款的地区、行业和品种,确定生产经营性个人贷款,贷款的相应信贷额度至少每年进行一次重新评估和审批。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分析师周茂华认为,央行此举主要是从保护消费者特别是学生等特定群体的角度,对涉及这些特殊群体的联贷机构的资金流和现金流进行监测和监管。进一步规范开业流程,严厉打击信息采集中存在的打击报复条款。同时,还打算加强对中央银行的资金流动监控,同时加强监管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对资金流的监管体现了央行对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和资本风险积聚的担忧。陶金强调,同时,将此类业务纳入宏观审慎管理范围,也体现了央行继续加强对此类业务监管的决心。在信息流监控方面,要在《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和隐私安全,规范银行合作机构与同业之间的信息流动。

银行整体核心风险控制压力

联合贷款作为批量扩张零售信贷业务的方式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也容易造成不良率高的问题。陶金坦言,对于实力较强的贷款人来说,中小银行参与风险控制的程度不是很高。虽然强帮扶贷款人的风险控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证,但银行仍存在潜在的风险控制漏洞。至于相对较弱的受助贷款人,银行不仅是资金方,而且在风险控制和信贷审批方面也更加独立。资本流动和信息流的分级保护可能导致银行与合作机构联合贷款前景的不确定性。

在周茂华看来,银行与互联网的联合贷款,资金是银行的责任,风险最终由银行承担。在联名贷款快速扩张之前,一些互联网平台很容易出现对客户资质审核不到位的情况,导致客户素质参差不齐。此外,不同的银行具有不同的风险能力。短期联名贷款的快速扩张是银行整体风险控制压力不小的核心。监管部门要明确守住风险底线,弥补监管体制缺陷,规范行业发展,夯实各方责任,严格准入,完善市场退出机制,让银行、互联网等中介机构回归到各项服务的源头。

于百程预计,在央行了解银行网上消费贷款基本情况后,下一步可能会根据情况进一步监测和监督资金流向。


贷款申请